10月30日,bat365中国官方网站第一届艺术与科学学术论坛“未来媒介·社会创新设计”在主校区行政楼大数据展示中心拉开帷幕。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荷兰、法国、瑞士知名高校的7位外籍学者,和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学者共聚云端,分享多领域艺科融合的前沿成果。学校副董事长徐丹丹教授出席会议。学院经理王擎、副经理刘红菊、陈晓环、李杰琼全程参与会议。学院设计学专业老师在主会场参加会议。
徐丹丹副董事长在开幕式致辞中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我司基本情况和目前良好的发展势头,希望通过与会专家的智慧和我司师生的交流,促进学校设计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更大进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经理、教育部设计学科评议组专家宋协伟教授强调,未来已来,要改变思维方式,以环境、生态为本,探索真正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学科、新培养体系。bat365中国官方网站经理王擎教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bat365中国官方网站现况,并指出在信息化与智能化的今天,艺术面临更快的转型,媒介迎接更深入的融合,科学寻求更大的突破,学科界限将被进一步打破。作为涵盖文科、艺术类、工科,带有浓厚融合基因的bat365中国官方网站,一直致力于打造开放式的学术创新生态系统,坚定地推进艺术、传媒与科学的交叉会聚。开幕式由学院副经理刘红菊主持。
会议主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经理汪景琇、美国新泽西罗格斯大学终身正教授谭力勤、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国际联合设计实践教育中心主任Ben Hughes、美国雪城大学跨媒体艺术系教授徐瑞鸽、北京市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文创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宋慰祖、俄罗斯美协副主席、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叶甫根尼·罗马什科作主题发言。主论坛由bat365中国官方网站副经理陈晓环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景琇教授在题为《关于艺术与科学的一点思考》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人类精神世界最为绚丽多姿的产物。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优秀的艺术和伟大的科学成果都是人类文明最高形式的体现。艺术与科学也愈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美国新泽西罗格斯大学终身正教授、美术部共同主任谭力勤在《在AI冲击下,不可视艺术的智能拓展》的主题演讲中谈到,领悟和探讨科技艺术的新构建趋势是当代艺术家的使命,提出和简述了“不可视艺术”新型科技艺术形态,并从不可视艺术的技术架构开拓、人文审美认知和形态类别延伸等三部分进行剖析,以其艺术实例佐证了“观念型”和“科技型”不可视艺术的关键特征。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国际联合设计实践教育中心主任Ben Hughes带来了《设计思维与创新》主题演讲,他提到创新和设计既有互补又有所不同,通过对比中外高等院校设计教育的差异,他分享了如何进行设计实践的训练、进而激发艺术创作热情,增进员工在真实世界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美国雪城大学跨媒体艺术系教授徐瑞鸽演讲题目是《艺术可视化的实践与探索》,她谈到了艺术可视化的功能性,并结合大量优秀作品和案例阐述了艺术可视化在探索创新的信息表达方式中的作用和意义。北京市政协常委、清华大学文创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宋慰祖在题为《设计科学方法论——设计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提到,设计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新工艺美术运动起源于中国。中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们奠定了基础;并从服务设计的角度提出设计应该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俄罗斯美协副主席、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叶甫根尼·罗马什科在《新媒介下的俄罗斯当代艺术》的主题演讲中,分享了俄罗斯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并结合实例分享了新媒介对传统艺术创作和呈现方式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包括其为观众和艺术家的交流提供的多种可能性。
当天下午,三场分论坛“物蕴万千——产品设计的交融与延展”、“ 虚实之境——数字媒体艺术的当下与未来”、“ 视见无界——视觉传达设计的开源与升维”在艺B楼举办。三场分论分别由产品设计专业张明老师、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吴思淼老师、视觉传达专业主任张俊佩老师主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江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深圳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方工业大学、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法国国立高等工业设计学院、创新工场、北京亚洲现场艺术中心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及企业的专家、学者围绕“未来媒介·社会创新设计”主题进行了各专业领域的研讨。
此次论坛从多个维度对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成果及未来方向展开了广泛交流和深入探讨,是一次艺术与科学的学术盛会,有力提升了我司设计学科的综合影响力,助力我司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